我愛家園 寫意生活<有獎徵文活動>
行政院原住民族文化園區(屏東縣瑪家鄉)
為保存、維護原住民固有文化,提供學術研究及交流,發展社會教育暨配合觀光事業之發展,由省政府民政廳訂定計劃選定並在屏東縣瑪家鄉「富谷灣」設置山地文化村,並於六十九年委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完成整體規劃,規劃範圍達八二‧六五公頃,涵蓋本省九族原住民文化,並確定名稱為「台灣山地文化園區」,於七十五年十一月十五日正式成立管理處,並於七十六年七月十八日正式對外開放。八十三年十一月十八改名為「台灣原住民文化園區管理處」。本局原隸台灣省政府民政廳,八十七年改隸台灣省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,並更名為「台灣原住民文化園區管理局」,九十一年再度更名為「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」迄今。
園 區 介 紹
佔地八二‧六五公頃的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內部主要劃分為5個區塊,分別為遊客服務區、迎賓區、塔碼麓灣上下段、富谷灣上下段和娜麓灣區。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位於娜麓灣區的娜麓灣劇場,外觀圓形的娜麓灣劇場是民國85年新設立的,佔地約655坪是專為表演而興建的室內劇場。遊客可以搭乘園區的遊園專車到達劇場門口,大門上裝飾著大型原住民族木雕圖騰,配合彩繪的立體造型,給人一種神秘而原始的感覺。場內可同時容納2000人館賞原住民族的歌舞表演,由於設備新穎且音響影音效果極佳,遊客不用頂著夏日炎熱的太陽,舒適的在劇場內享受原住民族嘹亮的歌聲和優雅的舞姿,是園區之旅的必到之處。
迎賓區
迎賓區的設計,以當地出產的黑色板岩為主要建材。配合現代建築的技術,試圖營造出一個既古典又現代的空間感受。也讓大家瞭解傳統的建材在現代建築的應用上,不僅表現了原住民族建築文化的精髓,更能豐富現代人的生活空間。
遊客服務中心
位於入口前之右方,為一棟充滿原住民風味且現代的建築,興建完成於民國93年,是為了提升對遊客的服務品質及園區行政管理需求而興建的,其主要設施包含有行政中心、遊客休息區、旅遊資訊中心、可容納 50 人一起進行會議的國際會議廳及旅遊住宿區。
塔碼麓灣區
從迎賓區出發,經第一座名為彩虹吊橋後,便開始進入原住民族傳統住屋的探索,遊客可以選擇在候車亭搭乘園區的遊園車前往園區各處,也可徒步慢慢步行參觀。
塔碼麓灣區分為上段就是山路的右邊上坡上,包含有泰雅族、賽夏及新設的太魯閣等三族,下段有卑南、雅美、阿美及噶瑪蘭等四族的傳統住屋實體呈現,另外還有作為即興原住民族歌舞表演場地的吉麓瑪岸劇場,此區於泰雅族安排有紋面及在卑南族有盪鞦韆、編花環的現場生活體驗,由園區文化人員專職的演出及帶動。
娜麓灣區
遊園專車沿山路而上,經過「飛魚」的戶外雕刻後,行至茶卡麓亭,右聳立一件高大的原木圓柱彩繪雕刻,這充滿原住民族藝術風格的木雕造型吸引了許多人的目光,紛紛下車拍照留念。一路看靜態的展示和住屋,來到娜麓灣區則出現不同的感受,有劇場及內容豐富多樣的生活形態展示館。
看完原汁原味的歌舞表演,順道到原住民餐飲中心享受原住民美食,享受悠閒舒適的時光,留下美好的回憶。
富谷灣區
往富谷灣區須在茶卡麓亭前往右走,此處正好是分界點,車行約一、二分鐘的路程就到了。於富谷灣區依然是以山路為界分為上段及下段二部份,上有鄒族.布農族而下段有排灣族、魯凱族及邵族共五大族群的傳統住屋展示。
本區在布農族安排有杵音及排灣族的刺福球的生活體驗,遊客可別錯過千載難逢的機會,試一試自己的運氣唷!
台灣原住民種族簡介
泰雅族 賽夏族 太魯閣族 邵 族 阿美族 撒奇萊雅族 噶瑪蘭族 布農族 鄒 族 魯凱族卑南族 排灣族 雅美族 賽德克族
台灣原住民住宅特色
瑪家鄉到處都可以看到傳統石板小屋 不只是在文化園區內 各部落居民也都住石板屋唷 據說是~冬暖夏涼吶
原住民族文化歌舞表演
具備世界級一流ㄉ歌舞表演~每個種族不同服飾 歌舞 都讓人看得眼花撩亂喔
會後還可以與歌舞人員合影留念唷 超喜歡聽她們唱~小米酒ㄉ歌唷
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非常的大,這裡好山好水,是個適合全家大小一同出遊的美好地方。園區中定時會有遊園車從定點到定點,建議不妨採用半步行半坐車的方式在園區內進行移動。時間若是來得及,強力推薦娜麓灣劇場的歌舞表演;精彩的舞蹈、優美嘹亮的歌聲和能讓遊客一同參與的活動讓來者流連忘返,回家後還會記得得精彩表演。
除了精彩的表演,園區內亦提供美味的原住民傳統美食,其中當然少不了重要的小米酒和烤山豬肉,若需要住宿的話,不妨考慮遊客服務區內4樓的瑪莎露風情旅店,別有一番驚喜喔!
原住民文化園區表演~1
原住民文化園區表演~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