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何對手碰到它 就兵敗如山倒?
作者: 文湯明哲 | 商業周刊 – 2012年3月12日 下午12:32
三星趁著其他大廠降低投資時,反而加倍投資,每一次景氣循環就拉近一點距離,
也許是半個世代的技術,經過幾次景氣循環,三星最後就超越、領先對手。
這故事和賽跑比賽一樣, 每逢轉彎, 有人加速 (但一般人都減速), 累積幾圈後勝負已定。
這是個「贏的策略」(winning strategy)跟由SWOT(編按:企業競爭態勢分析法,評估優勢、劣勢、機會與威脅等要素)
做出來的「普通策略」(so so strategy)所構成的兩個對比結局。
日本有史以來最大的製造業破產案——記憶體廠爾必達(Elpida),終於發生。
倒閉的原因眾說紛紜,但,爾必達最大的殺手非南韓三星莫屬。爾必達不是第一個在DRAM被三星淘汰出局的。
1990年代,德州儀器(Texas Instrument)、IBM、西門子、東芝,富士、三菱等國際大廠紛紛投入DRAM的生產,
不過十年的工夫,被三星打得要退出DRAM市場,至今,只有美國美光還能獨善其身,但股價只有十年前的1/12。
國內DRAM公司也面臨一樣的命運,台灣累計投資新台幣近兆元的DRAM產業一片淒風苦雨。
十幾年來的DRAM夢,在沒有技術扎根下,終究是南柯一夢。
在DRAM產業,三星與台灣都選擇投入,但為什麼是全球PC代工基地的台灣,卻滿盤皆輸,兩者之間的關鍵策略差異是什麼?
三星從製造黑白電視機起家,是南韓第一大的企業,1980年代進入高科技產業。
那時韓國的高科技產業還成不了氣候,技術落後美國和日本公司好幾個世代,看起來,三星是在打一場穩輸的仗。
但三星想出一個「贏的策略」,這個策略有三個主要要件。
第一、三星要進入資本密集的產業,這是因為三星是南韓最大的企業,資金來源不是問題,成本也低。
第二、三星要進入週期性的產業,投資於高風險週期性又是資本密集產業,似乎是愚蠢的策略,
但這正是三星策略聰明之處,雖然技術不如日本、歐美大廠,但這些歐美、日大廠大多是股票上市公司,
由於投資者偏好穩定利潤的投資標的,在景氣低迷時,為了保障穩定的利潤率,上市公司通常會先砍研發成本,
降低資本資出,這正是三星的良機。
三星趁著其他大廠降低投資時,反而加倍投資,每一次景氣循環就拉近一點距離,也許是半個世代的技術,
經過幾次景氣循環,三星最後就超越、領先對手。
一到兩個世代的差距,足以讓三星立刻取得經驗曲線效果,再降低成本,等到競爭者進入,
三星直接以低於對手的成本競爭,導致所有人兵敗如山倒。
台灣只停留在SWOT的分析,以為以資金與高超晶圓生產技術做武器即可。但三星卻是用贏的策略,
這是企業主苦思後的創新策略,而且是競爭者想不到或做不到的策略。
當SWOT分析出來的普通策略碰到三星的贏的策略,自會敗下陣。
台灣產業看到產業在成長就抱頭猛衝的案子不知凡幾。TFT-LCD、LED,太陽能產業都是教訓。
最近的金融海嘯中,美國通用汽車在美國政府的主導下,以結構式的方式進行倒閉(Structured bankruptcy),
撤換經營層,然後浴火重生,又回到龍頭地位。
請牢記,救產業,不一定要救公司的股東!
成功在優點的發揮.失敗是缺點的累積。分享是快樂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