易開罐的愛 (本文節錄自第977期商業周刊)
孩子們正遭受「溺愛病毒」的攻擊!
他們擁有的物質比上一代多5倍,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。
然而,他們卻不滿足,還出現負向行為。愛孩子容易,但用對的方式去愛,卻很難……
有一種病毒正在全球各個角落肆虐,對著孩子們發動攻擊。如果你是個非常疼愛孩子的父母,
小心了!這個病毒的感染源不在空氣中,被感染也不會發燒、嘔吐,但日子一久,
孩子可能出現七大負面人格特徵:驕傲、憤怒、妒嫉、懶散、暴食厭食、陷溺、貪婪,
從而影響一輩子的競爭力。
這個病毒帶來的症狀,名叫被溺愛兒童症候群(Pampered Child Syndrome),
感染源只附著在父母身上,在1980年以後出生的孩子們,發病率尤高,
這已成為2000年以來全球兒童教育界最憂心的現象。
美國「時代」雜誌2001年8月的封面故事裡有個真實案例。
這篇報導「Power Struggle, who's in charge her?」
主題係探討美國小孩被溺愛及父母企圖扭轉這個風氣的情況。
內容敘述十七歲的美國佛羅里達州學生卡拉(Carla Wagner)
有一天用美國運通金卡消費了一杯龍舌蘭,酒後,她駕著Audi A4揚長而去,
撞到了一位女學生;當法院打算以酒醉駕車以及傷害的罪名起訴她時,
她的父母問法官:「那麼,卡拉今年夏天是不是還可以像往年一樣到巴黎度過夏天?」
2005年10月,英國「泰晤士報」也刊出一篇專文:「如何終結被溺愛兒童症候群?」
(How to end spoilt brat syndrome?)文中提到一個案例:「她,只有十三歲,
已經有了第一次性經驗,用違禁藥品,自殺過一次,每次離家出走都要好幾天才回去。」
你可能會認為,這個少女成長於暴力家庭,事實不然,她的父母受良好的高等教育,
總是細心呵護,給她一切她所要的,讓她成為家中的「老大」!這個女孩,
遭受了「被溺愛兒童症候群」的侵襲!
過去,人們總高唱「給孩子的愛永遠不嫌多」,但如今,過多的愛、不當的愛,
卻讓孩子們失去競爭力,甚至產生負向性格。
以下六個數據,分別來自2001年哈佛大學的研究、
2001年CNN及「時代」雜誌聯合進行的民調、2002年美國非營利公共意見研究團體Public Agenda的調查:
一、80%的人,都認為今天的孩子比十年或十五年前被寵壞了。
二、三分之二的父母承認自己的孩子被寵壞了。
三、75%的人認為,現在小孩比以前做更少的家事。
四、只有9%的成人認為,他們在公共場所看到的孩子「對成人有所尊重」。
五、三分之一以上的老師,因為「無法忍受」學生的行為,認真的考慮離開教職,或他們知道有人因此離職。
六、也是最驚人的數據,1984年時,孩童可以影響父母達五百億美元的消費。
到了2001年,這個數字達到三千億美元。更進一步推論,父母給孩子的物質享受,
比上一個世代整整成長了五倍!但這段期間兒童人口數僅成長15%。
這些數據共同指出一個現象:孩子對父母的控制權越來越大,但其被寵壞的現象也越來越嚴重。
兒童心理學先驅、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.金德倫(Dan Kindlon),以美國九所學校逾千戶家庭為樣本,
研究四至十九歲兒童行為與父母教養方式後,提出一份報告。該報告指出,嬰兒潮後期陸續誕生
(1955至1979年)的父母,很容易變成溺愛的父母,他將其稱為「溺愛世代」。
原因有三:一、他們在物質上比上一代富裕;二、孩子生得少;三、他們揚棄權威的教養方式。
在溺愛世代的家庭,美國的平均孩子數目已從四個變為兩個;台灣每個家庭孩子數則僅1.18人,
他們的孩子享受了前所未有的關注與愛。而這一代的父母,過去都被權威方式管教,因此他們質疑權威,
如今他們選擇與兒女做朋友、採取寬鬆的教養方式。
這群溺愛世代生下的孩子們(1980年以後出生)被稱為千禧之子Millennials,
被譽為「歷史上最偉大的一代」,因為他們擁有最豐富的資源。
根據統計:這群孩子三分之一以上的人房間裡有個人電腦、三成兒童及五成青少年房間裡有電話。
他們讓父母或爺爺奶奶帶著到全世界旅行,而且以前屬於大人的活動─出外用餐,
現在變成全家人的事;有90%的父親會進產房看孩子誕生。隨著家庭的收入越多,
他們到倫敦聽大笨鐘鐘聲、到巴黎塞納河乘船、到威尼斯聖馬可廣場餵鴿子的機會就越高。
千禧之子,是歷史上得到父母最高注意力的兒童,然而,越多的愛,越多的物質,
卻出現越來越嚴重的副作用。根據教育理論,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四種類型:民主、權威、溺愛、忽視,
此分類係根據父母付出的「溫暖、支持」,與「指導、要求」程度而有所區別。其中,民主型父母,
是最佳管教方式,他們既給孩子充分的「溫暖、支持」,又給予適當的「指導、要求」,
孩子因而感受到父母的關愛與尊重,同時發展出高度的自我接納與個人控制。但一不小心,
民主型可能就會變成溺愛型父母,兩者常常只是一線之隔。
輔大兒童與家庭學所副教授陳富美指出,若只是一味給予「溫暖、支持」,
卻未給予「適當的指導、要求」,賦予過度的自由,將變成溺愛型父母,
孩子無法制止本身負向、不合理的行為,自我接納能力也低。而溺愛型父母可再分為兩類:放任,
或過度保護。前者沒有為孩子設定規則,接受孩子所有的欲望和行為。
後者則主動代替孩子解決問題,沒有提供孩子嘗試錯誤的機會。
「鴻海集團」董事長郭台銘曾說過一個小故事。他第一次回大陸老家祭祖時,
包了一輛計程車;當天,郭台銘趕夜車,從山西南部渡黃河,晚上十點多,月光瀉了一地,
司機跟郭台銘坐在黃河邊聊天,聊啊聊啊,司機先生竟哭出來了。原來,這司機每天賺了錢,
只吃兩個饅頭、兩根蔥,但為了孩子,他一定會買根雞腿回去給兒子吃;有一次,他生病了,
妻子把他給兒子買的雞腿拿給他吃,兒子竟然打妻子一巴掌說:「這雞腿是我的,為什麼要給爸爸吃?」
郭台銘感嘆道:小孩一直以為雞腿是他的,連他爸爸生病了,也不讓步。
這種小孩沒有感恩心,只曉得占有,不曉得失去的滋味。
在紐約長島,有間名為「船塢」的餐廳,門口就曾掛了牌子寫著:
「如果你不能控制好你的孩子,請你們不要進來用餐。」餐廳的規定則是:
「No checks, no credit cards, no cell phones, take screaming kids outside.」
(不收支票、不收信用卡、不能在裡面打行動電話,把會尖叫的小孩帶出去)。
高雄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主任周文君分析孩子在社會互動中,
最需要的就是「妥協、分享、互動」三種特質,被溺愛的孩子,
容易喪失學習這些特質和演練的機會,就容易「自我中心」。
幼稚園,是社會情境的第一關,被溺愛的孩子因為不具上述三種特質,容易與同儕出現爭執,
隨著時間長大了,在人際交往上就會產生挫折感;這個挫折感緊接著會帶來焦慮、憂鬱、拒學,
然後產生更多的情緒問題,甚至出現自殺、攻擊性的行為。
此外,被放任的孩子,由於將「獲得東西」視為理所當然,
通病就是「等不得」,當「無法獲得」的情境出現,就容易出現犯罪行為。
「易開罐的愛」只會害了孩子,然而,溺愛的問題不在於愛多、愛少,而在於「怎麼愛」。
勿以善小而不為.勿以惡小而為之。
分享是快樂的
<文章 / 圖片來自網路>